查看原文
其他

林听《梁家河》 | 走近行动上的巨人——武晖

nefu su 东林本研之声 2020-08-28
东林学生会

全心全意为广大同学服务



导读


梁家河,革命圣地延安一个普通的小山村,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艰苦磨砺、拼搏奋斗,挥洒过7年青春汗水的地方。2015年2月13日,习总书记说:“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待就是7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是心留在了这里。”

为扎实推进广大青年师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引导我校团员青年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不忘初心跟党走,青春建功新时代,校学生会微信平台推出“林听·梁家河”专题栏目。

本期让我们一起跟随杨婉婷的步伐,再次一同走进梁家河,走近行动上的巨人——武晖


《梁家河》

铁锁:要做行动上的巨人(节选)


“铁锁”是武晖的小名。

“来,小朋友。进来进来!”窑洞内,知青对着窑洞门外的武晖轻声叫着。

武晖没有动,衣衫破烂的他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他其实也不是小朋友,只不过身材瘦小,显得小罢了。

那年,武晖14岁,比习近平仅仅小一岁,在知青到来之前,他刚从学校回到梁家河。他是一名初中生。

武晖没有进去,站在门口听他们说话。他看知青,如同在看一个新世界。

那时正是寒冬腊月,天气很冷,但知青们不会烧炕,窑洞内冷得如同冰窖,知青们就问门外的武晖会不会烧炕,武晖说:“当然会了。”在农村,哪个娃娃不会烧炕?武晖这才怯生生地走进了窑洞。

就这样,武晖成了知青窑洞里的常客。知青们知道了他的小名叫“铁锁”,他也记住了六名知青的名字。

武晖兄弟姊妹七个,家里人口多、劳力少。当时在农村这样的家庭是最穷困的。

武晖的小名“铁锁”隐藏着一个辛酸的故事。武晖曾有一个哥哥,出生不久就夭折了。武晖出生后也体弱多病,父母就请算命先生为他“保锁”,所以为他取了小名“铁锁”。

“保锁”是陕北的一种习俗。小孩子出生后体弱多病,就要“保锁”以消灾避难。被“保锁”的孩子,家境好的,通常佩戴一把银锁;寻常人家的,一般用12个顶针串起来当锁。这个锁一直要戴到12岁生日时,再举行一个“解锁”仪式。

“解锁”后的武晖仍很瘦小,虽然生在农村,瘦弱的他却很难适应农村繁重的劳动。即使锄地这样别人看来最轻的活儿,武晖也受不了。他经常借口解手,跑到沟里坐着,直到队长叫他,才回去劳动。一开始,他跟知青一样挣6分,后来有所提高,但从来没有达到过10分。

武晖个子小,但人很聪明。他很乐意帮助知青与村民消除语言障碍。武晖在学校里学过普通话,知青听不懂延川方言就问他,于是他成了知青们的“翻译官”。

“翻译官”的角色让武晖增添了不少自信。因为彼此住得不远,武晖一有机会就来找知青。除了喜欢听知青们聊天,更吸引他的还是那些摆在炕台、窗台和枕边的书。

上学这几年,他除了课本,几乎没有读过什么课外书,更没见过这么多砖头一样厚的书。起初,他小心地拿起一本放在炕上的书,一页一页翻看。知青们见他喜欢读书,就对他说:“喜欢就拿去看。”

他借的第一本书是习近平带来的《十万个为什么》。“知道了十万个为什么该多了不起啊!”武晖心里甜丝丝的,走路也神气起来了。

这本书为他打开了一个认识广阔世界的窗口。他如饥似渴,兴奋不已,再也舍不得放下。饿的时候,他啃着糠团子,捧着书,觉得平时难以下咽的糠团子也好吃了许多。

看完《十万个为什么》,他又从习近平那里借来了《三国演义》《母亲》《静静的顿河》等。他跟知青们开始有了精神上的交流。

他从王燕生、雷平生身上感受到了率真和坦诚,从习近平身上感受到了低调和务实。武晖说:“我欣赏他们,他们事实上是我的人生坐标。”

武晖觉得,正是读书带给习近平他们无限的力量。习近平说:“书里有更广阔的世界,有更丰富的知识,通过学习,人增长了见识,汲取了知识,就会变得更坚强、更强大。”

在习近平的影响下,武晖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渐渐坚定了上大学的决心。

1973年,他和习近平一同报考大学。成绩出来了,他被延安师范学校录取了。

武晖上学走的时候,习近平送给他30斤粮票,又拿出一件王燕生离开梁家河时留下来的蓝色毛领大衣,对他说:“你把这件大衣拿上,到了学校又能穿,又能当被子盖。”

武晖毕业的时候,习近平已经离开了梁家河。武晖先是被分配到文安驿公社五七中学任教导主任,后调至延川县教研室工作,其后又下基层,先后担任城关镇、文安驿镇、禹居乡的教育专干。但无论到哪里,他都要求自己少说多做,做行动上的巨人

1987年,武晖调任禹居中学校长。他没想到禹居中学跟自己想象的完全两样:教室的门窗破破烂烂,在风中发出吱吱呀呀的声响,校园里堆着垃圾,长着荒草,砖头碎石散落一地······

武晖明白了,这是老师人心散了,信心没了!这是家长对学校失望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武晖第一把火烧在整顿学校秩序上。他制定了严格的纪律,自己带头执行。学校门口、操场、课堂都是他的监督岗。

他站在校门口,看哪个老师迟到,哪个学生早退!

他站在操场上,看哪个班级喊声洪亮,哪个队列步伐整齐!

他站在教室里,看哪个老师讲课精彩,哪个学生举手积极!

他站在全校师生大会的主席台上,表彰先进,奖励优秀,批评落后,惩罚违纪。

不到一个月,师生能按时出早操了,早读有琅琅读书声了,课堂活跃起来了,自习安静下来了,学生放学有队形了,教师上课有精神了······禹居中学终于有了学校的样子。

武晖清楚,衡量一个学校好坏的关键在于教学质量。他树榜样、立标杆,组织教学观摩,奖勤罚懒,老师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禹居中学的教学工作迅速步入正轨。

第二年,武晖带着一名老师到延安市教育局申请到一个教学楼建设项目,并很快实施。不久,一座崭新的教学楼矗立在禹居中学的校园里。他又跑到乡上、县上争取支持,配齐了教学设备,师生们欢天喜地搬进了新教学楼。

禹居中学变了,里里外外都变了。人们说:“禹居中学能走在全县乡镇中学前列,武晖不容易。”

不容易的事还有很多。1993年,武晖调任永坪镇教委主任,正遇上全县狠抓“普六”,要求乡镇农村学校“班班都要有教室,人人都有课桌凳”,入学率必须达到99%。

武晖对永坪村支部书记、村主任说:“可以吸引社会力量加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一听,武晖说得对,就与延长石油公司结成共建单位,很快建起一座五层教学楼,永坪村一步迈过了“普六”关。

按照同样的思路,永坪镇多方筹资,所有学校都实现了“普六”达标。

2000年,武晖调到永坪中学任总务主任。四年里,他与校领导一起,搞规划、跑项目、找资金,又当协调,又当监工,人不歇脚,脚不停步。一座公寓楼、一座教学楼、一座餐饮楼相继拔地而起······终于让永坪中学彻底变了模样。

2014年,武晖退休了。临走之前,他独自来到校园里,东走走,西望望,舍不得离去。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武晖想,他没有辜负生命的意义!


读者介绍




杨婉婷,中共党员,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现任东北林业大学校团委副书记;曾任东北林业大学第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大学生艺术团副团长、“启明星”志愿者协会艺术团团长、团支书等职务。研究生期间专业成绩保持年级第一名,多次获得学业奖学金并获评校第二十三届“十佳大学生”、“模范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学生军训先进个人”、“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支教期间获评台江县2016年度“脱贫攻坚优秀工作者”、“优秀国家西部计划志愿者”、2017年度 “脱贫攻坚共产党员特殊贡献奖”、2017年度脱贫攻坚“优秀帮扶干部”、“优秀教师”等荣誉。


读者感悟

教书育人,建设学校,发展乡镇教育事业;为官一方,扎根基层,造福一方莘莘学子。无论在哪,无论何时,武晖都在争做行动上的巨人。初到禹居中学,他发现学校和他想象的完全不同,作为校长的他坐不住了,他新官上任三把火,制定了严格的纪律,身体力行,在学校的门口、操场、课堂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的几年时间,禹居中学的教学工作迅速步入正轨,并且走在全县乡镇中学前列。在他调任永坪中学任总务主任的时间,他一步一个脚印,四处奔波,用四年时间,让永坪中学彻底变了模样。退休时,他满满地不舍。正如他所说,“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武晖的一生写满了责任,写满了不容易。他,是我们新时代青年追求的目标;他,是我们新时代青年学习的榜样。


《林听》征稿


“林听声音,聆听故事。”

本栏目长期面向全校师生、校友征集作品。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

优秀作品可获得精美礼品一份。

格式要求

音频格式:

时长:2-7分钟

大小:500M以内

格式:mp3

完整清晰的语音,

不加背景音乐


文字格式:

word文档,请注明原作者、出处。

普通话或方言皆不限。



文字:王茂田

制作:徐永巍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